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是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于2008年设立并开始招生的新专业,专业层次为大学专科,08、09、10级学生实行两年学制,2011年开始学制为三年。本专业2008年首次招生,已毕业学生124人,现有在校生212人,本专业以其广泛的市场需求、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已经赢得了企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自组建以来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是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根据酒店行业经济发展趋势,根据甘肃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校企合作实际,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基于就业岗位群分析和需求新变化,创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该教学团队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行为的养成,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
经过不断的积累,酒店管理专业已形成了专兼结合的有双师素质、双语能力和实践经历的教学团队。
专任教师:酒店管理教学团队专任教师由9名教师组成,其中副教授及高级职称4人,讲师4人,助教1人,具备良好的职称结构。团队中年级最长的52岁,最年轻的33岁,平均年龄40.3岁,老、中、青合理搭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团队专任教师中国家级考评员4人,甘肃省星级酒店评星员1人,高级茶艺师2人,国家营养师1人,高级调酒师1人,高级咖啡师2人,高级会展策划师2人,酒店职业经理人1人;学院学科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院优秀教师3人。
兼职教师情况:5名兼职教师均为酒店企业专家或人力资源管理总经理,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都来此管理完善、知名度较高的酒店品牌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全国酒店业发展规划的剖析和发展前景的预测、对甘肃及邻近地区酒店业市场现状、发展的调研、对甘肃酒店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认真分析,确定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并实施“四共”建设机制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全面实施“四共” 建设机制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按照酒店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一专多通(掌握一门职业技能、适应一群工作岗位),酒店管理与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高端技能人才。在参考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我们积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以院“三个结合”为特色的“1234”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职业素质和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条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二个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三个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与山东蓝海酒店集团校企合作,设立“蓝海班”;与兰州阳光饭店合作建立“阳光国际班”的“订单式”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基础,该培养模式已从11级学生的教学中全面施行,并得到了不断修正完善。

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专业建设成果
经过16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基础较扎实,科研实践经验丰富,思维活跃,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由名师引领,专兼结合,双师型的梯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成立足甘肃,服务关-天,面向全国,涉及星级酒店管理、餐饮管理、会展服务、政府部门、旅游度假服务、旅行社、景区服务等领域的校级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课堂",以现代酒店文化引领校企深度合作,合作育人,实现酒店文化和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搭设校企间知识技能的桥梁和文化融合的桥梁,把酒店文化的精髓与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度融合,以人为本,基于工作过程构架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育体系、实施体系,酒店文化教育工程、基本素质教育工程提升酒店产业文化素养和服务创新、创造能力。形成职业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生产性实习、创业性实践、顶岗实习,培养能实现文化传承和酒店服务文化创造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地市级科研项目3项,省厅级科研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4项。发表国家级论文5篇,省部级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10余部。

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成果
(三)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
酒店管理专业拥有西点实训室、茶艺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刘云帆丝绣工作室、职业素能中心、旅游数字化中心、模拟导游实训室等8个校内实训室,运行状态良好,校内实训室管理制度健全,利用率均达90%以上。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采用省内外相结合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省内实训基地合作单位主要是兰州饭店天水和谐园酒店、麦积山温泉度假村和甘肃阳光大酒店,在每年旅游旺季提供前厅、餐饮、客房等顶岗实习,也为企业解决季节性用工问题;省外实训基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12家高星级酒店,如:杭州千岛湖梅地亚度假酒店、浙江宁波开元酒店、北京西苑、山东蓝海集团主要提供餐饮、客房、前厅顶岗实习。使毕业生都能达到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提高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保证就业率在90%以上,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融合,实现行业与专业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酒店服务实操能力。

旅游学院校内实训基地
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
(四)企业培训促专业发展
兰州飞天大酒店等企业定期对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酒店服务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前厅接待、客房服务、西点制作、中餐服务和调酒五项科目,理论授课过程中,大家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实践课堂,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虚心请教企业一线老师,培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有效提升学生的服务技能水平,并搭建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平台,得到学校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兰州飞天大酒店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做培训
(五)专业技能服务
酒店管理专业自开办专业以来,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本着为地方经济服务、为行业服务的理念,凭借旅游学院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平台,立足天水,面向全省旅游行业、酒店及餐饮服务业,先后承担了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各种级别的来访客人茶艺服务接待,参与旅游学院国家级、省级及地市级大型活动的导游、接待及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受到主办方的一致好评。为天水旅游行业、餐饮、酒店服务业培训各类人员累计达5000多人次,获得社会高度评价。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为新加坡投资集团天水行进行茶艺服务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五一期间在和谐园进行酒店服务接待
(六)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前景
几年来,本专业围绕市场行业的需求,以学生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从入学开始就为学生提供短期的酒店实践经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认识本行业的工作特点,形成正确的酒店心理,端正服务心态,学生近三年的就业率高达89%,就业对口率及满意度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一些著名品牌酒店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的关系,特别是“蓝海班”、“阳光国际人才班”订单式合作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奖助学金,减轻了学生生活负担,更为学生提供了高起点的发展平台,免去就业的后顾之忧。毕业的学生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风采